根据《广东省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及《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广东省“十一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为紧跟我省护理事业发展步伐,提高我院专科护理技术水平,我院自2007年开始陆续成立了压疮及慢性伤口护理小组、危重病护理小组、医院感染控制小组、静脉输液护理小组、肾病专科护理小组、糖尿病护理小组、新生儿护理小组7个专科护理小组。各专科护理小组成立以来,在全院开展专科护理培训、护理会诊、病例讨论、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使专科护理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得到推广和应用,为进一步发展专科护理,提高我院各专科护理水平,护理部将于近期进一步开展急诊专科、手术室专科、神经专科、心血管专科护理小组。为使各级领导、全院医务人员了解并支持专科护理小组工作,以便更好的发展我院各专科护理,从现在开始将我院已开展各专科护理小组活动情况分期进行介绍。
一、危重病护理小组
组长陈素芝,女,本科学历,危重病专科护士,主管护师,危重病监护中心(ICU)副护士长。1993年毕业后在急诊科和ICU工作;2003年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急诊和ICU专科护理;2008年7月-2009年4月参加广东省赴港专科护士文凭课程培训学习毕业,并获得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证书。从事急危重症临床护理及临床带教工作16年,多次参加群体伤和群体中毒等突发事件的院前急救和院内的抢救治疗护理,参加过各种各样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和护理,熟练急诊病人和危重病人抢救技能,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抢救配合及护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强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
危重病护理小组成立于2007年,小组成员由接受过省市一级各专科危重病护理培训的护士长、护理骨干组成,小组成立以来,在院内开展危重病课程培训,组织院内危重病人专业护理会诊,病例讨论等活动,建立危重病专科护理工作指引,危重病专科护士工作目标、培养计划,关注护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组织专科学术讲座,使我院危重病护理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组长陈素芝专科护师顺利完成香港成人重症监护十个月规范的专科培训课程,于2009年4月学成归来后,带来了香港的危重症护理先进技术和人文管理等先进理念,并将其与我院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新项目,将我院危重病护理推上一个新台阶。已开展的新项目有5个:
ICU机械通气病人的眼部护理(保鲜膜覆盖双眼):用保鲜膜覆盖双眼能使双眼自然闭合,既经济易操作,不影响病人的观察又能减少因病人不能闭眼,眼球水分蒸发或结膜突出摩擦导致溃疡的发生。
改进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先对病人进行评估,已使用药物镇静或昏迷者,只需用3M透明胶带交叉固定,此方法操作简单牢固,病人舒适,能减少经口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磨损,方便进行口腔护理,从而预防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少以往用扁带固定耳廓而造成耳廓的压疮。
胃管及鼻肠管蝶形胶布固体法:采用新型固定胶布,自行设计蝶形胶布和粘贴方法用于固定胃管,鼻肠管。此方法固定效果好,没有胶布迹的产生,病人舒适美观。
推行中心静脉导管的集束化护理:通过向全体护士讲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关知识,示范规范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敷料固定方法,规范了中心静脉导管的用药,观察记录,敷料更换等的护理标准,以减少意外脱管和感染。
密闭式吸痰管和HME(人工鼻) 的应用:在ICU对全体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推行并示范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法,制定密闭式吸痰法的指引和操作流程,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危重症护理小组在不断跟进和完善已经开展的项目和技术的基础上,从基础护理和病人安全着手,拟开展以下的项目:
1.设计ICU交班备忘录,便于护士相互提醒须重点注意的问题,规范交班的内容。
2.插管病人的口腔护理:引进和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用具,以提高口腔护理质量,如气管插管病人应用可吸引牙刷进行口腔护理(厂家正在联系中)。
3. 设计便于病人翻身,过床和护士更换床单的横单(已设计样品正在申请制作阶段)。
4.针对ICU病人的特殊性,设计适合病人的病人服(已设计样品正在申请制作阶段)。
5.设计ICU 病床床头柜,规范床头备物,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交叉感染。
二、新生儿护理小组
组长陈倪,女,大专学历,主管护师,现任新生儿科专科护士。1995年毕业参加工作;2000年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进修新生儿护理;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参加广东省赴港专科护士文凭课程培训(新生儿及儿科重症监护专业)学习毕业,并获得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证书。从事小儿科及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13年,对小儿、新生儿常见病及危重病的护理管理、急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娴熟,应急能力、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强。2002年参加“强生杯”全国婴儿抚触获潮汕地区“抚触之星”最佳操作奖及华南地区操作第二名;2003年获汕头市优秀护士称号,2008年获汕头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新生儿护理小组成立于2009年6月份,自我院新生儿专科护师陈倪顺利完成香港小儿重症监护十个月规范的专科培训课程,于2009年4月学成归来后,院领导非常重视,在新生儿科设立专科护师岗位。陈倪专科护师将香港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先进技术与香港护理工作者严谨,慎独,不断臻善的工作态度,自律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到了临床,在护理部,科室主任、护士长的支持下,着手组建新生儿护理小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生儿护理小组于今年6月份正式成立,小组成员均选择接受过省市一级新生儿科、小儿科护理专科培训,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长、护理骨干担任。小组成立后,在院内积极开展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护理会诊、病例讨论等工作,积极开展新项目,已开展的新项目有4个:
1.鸟巢式护理:用柔软棉布包裹缝制后,折成“O”形“鸟巢式”形状,放置于暖箱内。患儿的卧位与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相似,使母体环境得以延续。 “鸟巢式护理”具有减少应激反应、保持恒定体温、保持呼吸心率平稳、促进消化、减少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智力发展等作用。“鸟巢式护理”也从仿生学角度满足了早产儿舒适、安全与归属的需要,完善了人性化服务理念。
2.新生儿有效保暖措施:从各个护理细节去减少新生儿热能的散失,提供中性环境温度,保持新生儿的恒定体温。如提倡接受新病人前先预热空温箱,并在温箱内预热小被单,以备操作时可加盖以防体温波动;早产儿出温箱时将衣服及包被放在温箱内预热,喂奶后再出温箱,加用帽子保暖等细节护理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等等。
3.早产儿出院计划(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系统进行):早期预测出院后需要连续护理的病人以及其家人的健康教育知识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相关教育,相关评估和健康咨询,制定出院计划,进行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协调,实施有关计划并进行出院后随访。现已利用我院新生儿科有“爱婴区”的有利条件,在早产儿出院前1-3天转到“爱婴区”实行母婴同室,由护士培训家长护理早产儿的一般技能及观察要点,旨在让早产儿平稳地从医院护理过渡到家庭照顾,而且力求回归家庭后仍能得到最恰当的持续照顾。
4.经口留置胃管并妥善固定:新生儿为鼻式呼吸,小于4个月的婴儿不能经口呼吸,经口留置胃管有避免经鼻留置胃管引起新生儿呼吸问题的优点。并设计胃管固定胶布及粘贴方法,使胃管留置时间更长。
新生儿护理小组在不断跟进和完善已经开展的项目和技术的基础上,拟将其中“早产儿出院计划”做为今年内重要推行完善的项目,计划进一步开展以下项目:
动脉留置管在危重新生儿的应用
地心引力管饲法
小儿及新生儿基础生命支持培训”
护理部:吴桂真
2009.9.28